TCP拥塞控制算法BBR的原理和改进实践
建议就着咖啡观看,避免干着 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:Debian 10 Linux Kernel:5.10.x 前言 我在编写之前的文章《服务器性能优化之网络性能优化》中,其实有想把 BBR 作为一种优化手段写进去的,然而受限于篇幅不能过多讲解,因此特地单独细致地研究一遍。 通常我们在研究 BBR 算法的时候,会很难不将其与 Cublic 算法做比较,作为 Linux 内核默认的 TCP 拥塞控制算法,我们在这里也将会一并列入对比和实验中。 基本的概念 盖房先建地基,对应的学习一门知识也要先掌握与巩固前置基础,这里先将几个较为关键和频繁出现的知识要点来回顾一下,但在这里我将默认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网络技术(例如滑动窗口,重传定时器等概念),否则你更需要的可能是一本网络入门书。 拥塞控制四板斧 由于 TCP 协议向应用层提供不定长的字节流发送方法,使得 TCP 协议先天性地有意愿去占满网络中的整个带宽,这时候当网络中许多连接同时试图去占满整个带宽的时候,就有可能发生恶性拥塞事件,因此 TCP 拥塞控制算法的作用,它能有效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,导致出现网络负载过大的情况。当 TCP 拥塞控制算法无法满足当前互联网应用对网络传输高实时性、高带宽利用率、高吞吐量的需求,在这种背景下 BBR 应运而生。 注意它和流量控制的区别,流量控制更多是作用于接收者,它控制发送者的发送速度从而使接收者来得及接收,防止数据分组丢失 在我们逐步分析对应控制手段之前,需要先行假设: 数据是单方向传递,另一个窗口只发送确认 接收方的缓存足够大,因此发送方的窗口大小由网络的拥塞程度来决定 慢启动 概念 我们都有过从互联网下载东西的经历,通常来说,文件的下载速率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到你的宽带上限,而是逐步从例如 1MB/s → 4MB/s 递增上去,这其实就是我们能看见的一种很典型的慢启动策略。 在这场下载中,发送方(即内容提供服务器)会维持一个叫做拥塞窗口 cwnd 的状态变量。它用来表示发送方在得到接收方确认前,最大允许传输的未经确认的窗口。拥塞窗口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拥塞程度,并且动态地在变化。 这时候我们又要引入两个新的词,即 通告窗口 rwnd 发送窗口 swnd = min(cwnd, rwnd) 虽然是新的词,但概念大体是新瓶装老酒,通告窗口就是我们 TCP 报文头的 Window 字段,也就是对方的接收窗口,例如我这里截了一张随手抓的报文内容,这里的 rwnd 就为 1021 而发送窗口的概念就更简单了,它将 rwnd 与 cwnd 做比较,取两者最小值,如果我们将整条连接堪称一个水桶,那么它代表水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,而 cwnd 与 rwnd 相比不同的是:它只是发送方的一个内部记数,无需通知给接收方,其初始值往往会比较小,然后随着报文被接收方确认,窗口成倍扩大,有点类似拳击比赛,开始时候不了解对方情况只能先行试探,后来心里有底了逐渐加大进攻力度。 ...